一周后,三辆黑色伏尔加轿车缓缓驶入研究所大门。车门打开,苏联驻华武官安德烈·彼得罗夫上校率先迈出,他身材高大,深蓝色军装笔挺,胸前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身后跟着五名苏联代表——三名技术人员穿着灰色西装,两名军官则是一丝不苟的军礼服。
"周所长!久仰大名!"安德烈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,热情地握住周所长的手,"贵所的无人机在越南战场上的表现令人惊叹,简直是一场技术革命!"
周所长面带微笑,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位苏联武官:"彼得罗夫同志过奖了,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。"
安德烈爽朗大笑,拍了拍周所长的肩膀:"谦虚是美德,但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!"他环顾四周,目光在研究所的建筑物上逡巡,"我们这次来,可是带着极大的诚意——勃列日涅夫同志亲自批示,希望能与中国的同志们在无人机领域展开深度合作。"
周所长微微颔首:"我们也很期待能与苏联同志交流经验。"
安德烈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随即笑道:"那不如先带我们参观一下你们的训练场?听说你们的操作员能在几公里外精准控制无人机俯冲轰炸?"
周所长早有准备,抬手示意:"请随我来。"
训练场上,王黎正带着操作小组进行模拟演练。三架涂着迷彩的无人机在低空盘旋,时而俯冲,时而急转,动作流畅如鹰隼。
安德烈眯起眼睛,仔细观察无人机的飞行轨迹,突然问道:"它们的最大载荷是多少?"
周所长笑了笑:"基础型号5公斤,主要用于侦察。"
"哦?"安德烈挑眉,"可我们在越南看到的可不是这样——它们能携带10公斤□□,还能精准撞向目标。"
周所长面不改色:"那是经过特殊改装的型号,还在试验阶段,稳定性不足。"
安德烈意味深长地"哦"了一声,没再追问,转而看向操作台:"你们的控制系统看起来很简洁,用的是无线电指令制导?"
王黎在一旁平静回答:"是的,采用无线电遥控,操作员需要经过三个月以上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。"
安德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突然对身后的一名技术人员使了个眼色。那人立刻上前,用俄语低声说了几句。
"控制系统可能采用了新型编码技术,需要进一步观察。"
周所长假装没听懂,王黎的俄语水平还不足以捕捉到关键信息。
参观完训练场,安德烈提出要看看生产线。
周所长面露难色:"生产线正在升级改造,目前比较混乱,恐怕不方便参观。"
安德烈笑容不减:"周所长,我们可是带着米格-21的全套图纸来的,你们难道连看一眼生产线的诚意都没有?"
气氛一时凝滞。
周所长沉吟片刻,终于"勉强"点头:"好吧,既然彼得罗夫同志坚持,那就去看看——不过只能参观外围,核心区域涉及保密条例,恕不开放。"
安德烈满意地笑了:"当然,我们完全理解。"
所谓的"生产线"其实是临时布置的老旧车间,几名工人正"忙碌"地组装着早已淘汰的第一代无人机模型。
安德烈在车间里缓步走动,目光扫过每一台设备,突然在一台控制台前停下:"这个系统看起来比训练场的先进?"
周所长镇定自若:"这是早期实验型号,后来发现成本太高,就弃用了。"
安德烈不置可否,伸手摸了摸控制面板,指尖在某个接口处停留了一秒。
王黎注意到这个细节,立刻上前:"彼得罗夫同志,前面是我们的测试区,要不要去看看最新的飞行演示?"
安德烈收回手,微笑点头:"当然,求之不得。"
离开车间后,安德烈突然压低声音对周所长说道:"周所长,我听说你们正在研发一种‘蜂群’战术?可以让数十架无人机协同作战?"
周所长心头一凛,却面上不显:"蜂群?那只是理论设想,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做不到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