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火种计划”首个线下集训营在深圳开营。十名少年从云南、甘肃、贵州、江西、河南等地汇聚而来,最小的十二岁,最大的十四岁。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背着鼓鼓囊囊的布包,眼神里混杂着兴奋与不安。
开营仪式上,林晚晴站在讲台前,身后大屏播放着一段视频:画面里是张小雨康复后第一次画画的作品??不再是黑色叉号,而是一盏点亮的灯,灯下站着三个小小的人影。
“你们每一个人,都是这样一盏灯。”林晚晴说,“也许现在很微弱,但只要不灭,总有一天能照亮别人。”
训练营为期两周,内容涵盖基础学科强化、心理健康工作坊、城市适应训练、职业启蒙课。江辰请来了几位特殊嘉宾:陈默讲“如何在流水线上读书”,公益律师讲“农民工子女的权利边界”,甚至还有一位曾是留守儿童、如今在哈佛读社会学的女生视频连线分享经历。
孩子们渐渐打开了话匣子。
有个叫王志豪的男孩,父亲在工地摔伤瘫痪,母亲一个人撑起全家。他在问卷里写道:“我觉得读书没用,迟早得去搬砖。”但在参加了一场建筑机器人演示课后,他第一次问:“老师,学编程也能盖房子吗?”
江辰蹲在他旁边,认真回答:“不仅能盖,还能盖得更快、更安全。以后你爸再也不用爬六十层楼绑钢筋了。”
男孩眼眶红了。
另一个女孩周婷,来自贵州深山,小学六年换了五所学校。她极度内向,前三天几乎不说一句话。直到一次团体沙盘游戏中,她默默堆起一座小木屋,屋前立着一块牌子,写着“图书馆”。
心理老师悄悄告诉江辰:“这是她第一次表达愿望。”
当晚,江辰和林晚晴修改“火种计划”实施细则,在个人发展路径中新增一项:**梦想锚点记录与培育机制**??每个孩子都将拥有一本专属成长日志,记录他们每一次微小的愿望、突发的灵感、甚至是一句梦话里的憧憬,并由导师团队持续跟进,转化为可执行的支持行动。
“我们不能再让他们觉得,梦想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。”林晚晴说。
夏末,第一批“火种”学员返回家乡。临行前,他们在营地后山种下十棵树苗,每棵挂上自己的名字和一句话。
李晓梅写的是:“将来我要让每个村子都有救护车。”
王志豪写的是:“我要造不会塌的房子。”
江辰站在树旁,拍下照片,发到内部群:【十年之后,来看它们长多高。】
与此同时,“破壁计划”的影响力正悄然扩散。
海南某县教育局主动接入“生存环境安全评估”系统,三个月内排查出七十八处燃气隐患,三十二户家庭更换灶具;成都一社区利用“家庭暴力隐蔽信号识别模型”,成功干预一起长期虐待案,施暴者被依法拘留;武汉某中学根据系统提示,发现一名学生连续两周早餐摄入不足,家访后得知其母失业,立即启动临时餐补程序……
更令人振奋的是,国家卫健委牵头组建“青少年全周期健康发展联盟”,将“萤火”AI引擎列为关键技术支撑平台。这意味着,他们的数据模型将逐步嵌入公共卫生体系,实现跨部门协同预警。
然而,黑暗并未退场。
九月的一个深夜,系统突遭大规模DDoS攻击,核心服务器一度瘫痪。技术人员紧急溯源,发现攻击流量来自数千个伪装成普通用户的僵尸账号,IP分布遍及东南亚多个国家。
“又是那家公关公司。”小赵咬牙,“他们雇了黑客团伙,想搞垮我们。”
江辰连夜召集应急会议,决定启用备用链路,并联合网信办、公安网安部门展开反制。三天后,攻击停止,但部分原始日志已被篡改,两名边缘地区的高危儿童信息出现异常删除痕迹。
“有人不想让我们看见他们。”林晚晴盯着修复后的数据库,声音冷得像冰。
江辰却笑了:“那就让他们看看,什么叫越压越亮。”
第二天,晨光实验室发布《中国流动儿童生存状态白皮书(2025)》,首次公开过去两年积累的千万级匿名化数据成果。书中以详实案例和可视化图表揭示:
-每年有超过1。2万名流动儿童因学籍问题被迫休学;
-外来务工家庭儿童抑郁筛查阳性率达18。7%,是城市户籍儿童的2。3倍;
-43%的群租房存在严重消防隐患,但仅有6%被纳入监管范围;
-超过七成困境儿童的父母从未听说过“临时救助金”“异地中考政策”等基本福利。
报告结尾写道:
【我们收集数据,不是为了审判谁,而是为了让那些被忽略的生命,获得被看见的权利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