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正是李斯!”
韩非听后愣神几秒,随即答道:“这。。。。。。这不可能,师兄他。。。。。。他不是这种人!”
短短一瞬间,韩非将二人昔日同窗岁月和再次相见的场面回想了一番:李斯一直谦和有礼,待他亲如兄弟,还耐心向自己请教法家思想。。。。。。
韩非的回答在二凤的预料之内。
纵然韩非著述逻辑清晰,思辨分明,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难免会不再冷静、感情用事。
“先生岂不闻齐国孙膑的故事,他顾念同窗情谊轻信师兄庞涓编织的七彩谎言,奔赴魏国,可是到了魏国之后,他的师兄庞涓不但没有让魏王替其安排职务,还编造罪名,致使他遭受膑刑和黥刑,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,担心其超越自己,所以不惜残骸同门师弟;再者苏秦和张仪,二人皆师从鬼谷子,师兄苏秦率先出关,合纵连横,官居高位,张仪想要前往投奔,却被苏秦羞辱,并暗中相助,实为一山不容二虎。今日之先生和李廷尉类昔日之孙膑和庞涓,若李斯借鉴庞涓身亡之训,岂会再留先生性命?”二凤表面是讲孙膑和庞涓的故事,实则句句映射现在的韩非和李斯。
韩非听后面容陷入严肃。
“多谢长公子提。。。。。。提醒,但师兄待我没有。。。。。。有不仁,所以我也不能待其不。。。。。。不义。”
“恐怕待先生明白,已经身陷囹圄,悔之晚矣。”二凤诚心提醒道。
“韩非只身。。。。。。身来到秦国,就已做好殉国。。。。。。国准备,无惧生死,不过仍然要感谢扶。。。。。扶苏公子的仗义。。。。。。义执言,十分感激!日后若有用到韩。。。。。。韩非之处,任凭。。。。。。凭差遣。”
出发来秦国之前,韩非身上背负着韩国存亡的使命以及家族的殷切期望。
韩国弱小,又处于秦国想要出关统一六国的关键要道上,想要劝说秦国放弃攻打韩国,难度不言而喻。
天下人周知,韩非乃荀子得意门生,又是李斯同门师弟,其才华早已被秦王嬴政仰慕,若是韩非来到秦国,却一心替韩国谋划,自然会被秦王所怀疑,这处境艰险可想而知。
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明知龙潭虎穴仍义无反顾,缘何若此?一颗爱国赤子之心是也!
明知人心向私,为了利益不惜生出邪恶,还如此保全师兄名誉,为何?待人诚挚,为人忠信正直是也。
二凤非常钦佩韩非的这份情怀和心胸。
如此德才兼备之人才应该是大秦的肱骨良臣,而不是那些利用朝廷给与的权势为己谋私之徒。
“既先生如此相信李廷尉,扶苏亦无话可说,不过扶苏仍想提醒您一句,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”
“多谢长公子!”
就在韩非意欲转身离开之时,二凤将其叫住,“先生请留步。”
韩非转身停住脚步,“有何吩咐?”
“此刀乃父王在我三岁生辰宴时所赠,现赠予先生,倘若他日遇到危险,就说大秦长公子扶苏愿用性命为汝担保,留你一刻,我自会前往相救。”
说完之后,二凤拿出一把精致匕首,送到韩非手上。
此刀既是为其担保的信物,亦是关键时刻杀敌保己一命的武器。
韩非从小就见过太多古玩宝物,接过二凤所赠匕首,打眼一观便知,此匕首乃世间珍奇宝物。
“多谢扶苏公。。。。。。公子赠予宝刀,韩非入秦,并未。。。。。。未携带珍贵物品,唯有此玉乃。。。。。乃母妃所赠,意义非凡,请长公子笑。。。。。。笑纳。”
二凤倒也不客气,直接接了过来,小心翼翼纳入怀中。
“多谢先生!”
韩非离开后,章邯对二凤说道:“长公子,您都晓之以利害,动之以真情,为何那韩非还如此倔强地相信李斯?!”
“他本就口吃,不善言辞表达,不请他的师兄李斯替他递文章,难道还请你呀?!”二凤反问道。
章邯听闻此言,立马闭嘴,他跟韩非从未见过面,这是不可能的。
韩非扬长避短,生怕当面会谈丢了韩国脸面,也让阻止大秦灭韩计划成为泡影,所以先递文章让秦王观览,这不失为明智之举。
而且这个递送文书之人,必然得是朝廷重臣,还得说上话,韩非在秦国只有李斯一个熟人,恰巧是秦国重臣,他除了找他无人可找。
“可是您都好心提醒他了,他却不领情,还一意孤行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你怎知他不领情?他不是将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赠予我了吗?母妃所赠,意义重大,既然赠予我,证明他此番来秦,抱着必死之决心,替自己国家谋求生存空间,真是一腔孤勇。”
就算自己国家弱小,仍然不离不弃,发愤图强,舍命相助,即使最强大的秦国君主嬴政向其表达爱慕之情,并抛出橄榄枝,但其仍然顾念着自己国家,这份拳拳爱国之心实在令人动容。
不过二凤有些替韩非不值,韩非如此大才,韩国却不重用他,很明显就是因他口吃嫌弃于他,若韩国君主能想父王这样开明大义,慧眼如炬,重用于他,韩国不会像现在这般弱小无助,在寒风中飘摇欲坠。
“长公子,那咱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?”章邯询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