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王之言,儿臣深以为然!以肉去蚁,蚁愈多;以鱼驱蝇,蝇愈至,人性向私,所以智术之士,必远见而明察,不明察,不能烛私;能法之士,必强毅而劲直,不劲直,不能矫奸。【注1】”二凤一板一眼地回答道。
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就无法抛开他的人生经历。
秦王嬴政重法不仅因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变得强盛,故而留下重法传统,还与其年少在赵国的经历有关。
嬴政之父嬴异人因秦赵两国政局有变,担心被杀,便自己逃回秦国,将年仅三岁的嬴政滞留在赵国。
他寄人篱下,受尽欺侮,他很清楚,别人欺他不是因他犯了多大错,也不是因他哪里做得不好,只因赵国那些人瞧他不起,笑他在赵国无权无势,欺负他没有代价,更兼他的质子身份,欺负得更狠。
后来好不容易回到秦国,母后与嫪毐私通。。。。。。
父不爱,母失德,受人欺,遭人陷。。。。。。在经历如此非人般的惨境后,秦王嬴政不但没有长歪,仍坚毅不阿,逆流而上,年纪轻轻扫清障碍,登上顶峰,实行一系列强国措施,平定六国、统一度量衡、制定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等。
英雄惜英雄,二凤对政哥佩服之至。
正因他不同于常人、悲惨不屈的身世经历,才让其对人性有着鞭辟入里地了解,他相信道德观念对人的约束是有限的,只要诱惑足够大,再正直的人都可能犯错,唯有严苛的法律才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。。。。。。
听完二凤的回答,嬴政眼前一亮。
扶苏的几位老师都是他在六国精心遴选的博学多才之士,在教授扶苏之前,他们的学问思想他都提前考察了解过,虽都有真才实学,但是没有谁能对人性有如此精辟透彻的理解。
“这些道理是哪个老师教你的,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,倘若是你老师教的,父王定要好好提拔赏赐他!”嬴政语气里有掩藏不住的惊喜。
“父王,这不是我老师教的,也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,而是我前些日子出征赤丽之时,偶然间得到一本书籍,儿臣觉得书中所写之文,深入浅出,形象易懂,道理深刻,让儿臣受益匪浅!刚刚儿臣所言,只是其中一小段。”
“想不到啊,在这个世界上竟然会有人跟父王有如此相似的认知,真是父王之钟子期,此人是谁?现居何处?”嬴政询问二凤道。
看得出来,秦王嬴政对韩非子此人非常感兴趣,初始印象极佳。
其一,韩非子的思想观点与嬴政不谋而合,知音难觅,人生在世,能够遇到一个如此懂自己的人,非常难得;
其二,爱屋及乌,长子扶苏所喜欢并介绍的人,可信度和好感度比旁人自然更高一筹。
“他名叫韩非,乃韩国一位贵族公子,曾师从荀子,并且学问深厚,可惜现在在韩国并不受重用。”二凤简单几句话就把韩非的情况介绍得很清楚。
“师从荀子?那他岂不是和咱们大秦廷尉李斯是同门师兄弟?”
“正是!韩非乃李斯同门师弟。”
“李斯此人学识渊博、才华横溢、见解读到,每次提议都能给父王一种惊艳之感,想不到韩非比李斯的见解更深刻入里。倘若此人能来秦国,父王定要重用!扶苏,你得到的那本典籍改日拿给父王看看,父王还想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名叫韩非的思想。”嬴政对二凤说道。
二凤听后笑着答道:“儿臣明日就给父王送来。”
嬴政点点头,他除了钦慕韩非的思想之外,他更钦佩荀子。
一个老师能够教出一个厉害的学生,可能是他这个学生聪慧过人,但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个个人杰,那么这个老师一定有过人之处。
而且荀子是儒家大师,他竟然教出来两个法家大师,这证明他教授学生并不紧固学生思想,而是注重培养他们创新发散思维。
果然是名师出高徒,他教出来的徒弟跟他一样,不因循守旧,还融会贯通,独树一帜,这才是荀子育人的高明之处。
可惜荀子已经仙逝,倘若不然,如此博学多才、懂得育人之道的博士,无论无非多大代价他都会延请到大秦,给自己儿子扶苏当老师。
二凤回到流光宫,径直回到书房,看向书架角落,发现自己先前放置的舆图果然不见了,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件事让二凤察觉异样,那就是他们的闯入并没有引起流光宫守卫的注意,这也就证明自己这流光宫侍卫有人已经被赵高他们买通,故意放人进来。。。。。。
“赵高,这么快就沉不住气开始着手对付我了吗?”
***
深夜,四方馆,烛光摇曳,头曼单于等人正在秘密商榷。
“单于,这是我在秦国长公子所居流光宫的书房里找到的。”说完后,那名侍卫便将羊皮舆图恭敬递到头曼单于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