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不成就是找他这个小徒弟?师徒两个在开封府捞上一笔?
陈文昭说道:“此事既是一府之事,建造工程自然要叫人买扑,想要做工程的去到开封府衙投文状即可。”
陈知府所说的买扑,便是招标制度,潘邓起初听到此法还颇为意外,原来在宋朝就有了如此完善的招标投标制!
各个步骤,从标底,张榜,投标,评标,中标到公示都清晰无比,缜密周全。
潘邓一直缠着陈老师给他讲投标讲到后半夜,深觉古人智慧之深沉,只此一个制度,其反映出的经济思想与法律规范,横向对比便可秒杀整个十二世纪,纵向对比用千年后的眼光来看,也没有什么制度缺陷。
甚至宋代买扑还展现出了现代拍卖没有的人文关怀,散发着没有被资本侵蚀的柔性光辉——只许暗投文状,不许现场竞价,虽然效果达不到最优,但免得竞价者失去理智,导致破产。
众人愕然,的确,买扑制是能将成本降到最低的方法,但根本没人想到陈文昭会用买扑呀!这要张榜公示的,他竟一点油水都不捞!
陈文昭眼神示意潘邓,叫他露个脸,潘邓作揖道:“在图书馆建造的同时,开封府将开设书市卖书,尽量将资金回流。至于图书馆的管理成本,正好开封府内冗员严重,派来人手看管就好。”
赵佶呵呵笑,“不错,就按照卿说的办,郑相以为如何?”
郑居中还未一语,赵佶又说道:“此事便定下了,郑相也放宽心,你要是实在担忧,朕把这件事的监督权交给你,你随意监督便是。”
说完也不等其他人如何反应,散朝!
*
买扑已在进行,接下来就是征集名士家里的藏书,刻出雕版来印刷。
潘邓在东京找了好雕版匠,又将东平府的熟练匠人调来几人做师傅,连朋跟着一起来了,直说房掌柜不放心东京这边东家的新产业,他自己事忙过不来,一定要连朋这个管事来帮衬。
因此事得皇帝支持,有官家的名头在,京城有名的藏书大家也不吝啬,见陈知府带着小弟子上门,也都纷纷敞开藏书阁大门供其挑选。
雕版印刷坊已经开工,特别稀有的图书要出彩印版,连朋来了之后,工坊有了主心骨,马上就规整起来,潘邓的压力小了很多,便全都交给他管。
只有一样事有些麻烦,潘邓去见老师,问本朝禁书一事。
因早年间元佑党人之事,本朝禁书十分庞杂,所有元佑党人的书籍,著作,和提到他们的文章,按理来说都在禁列。
陈文昭派了几个府衙文书前去甄别,潘邓却不放心,总怕有人会故意做文章。
“此事无论再怎么小心,弟子也怕有疏漏。”
陈文昭想了片刻,哂笑道:“只有千日做贼的,哪有千日防贼的。”他从书堆里翻出一本来,“明日印这个。”
*
自那日小朝议事,被陈文昭落了脸面,郑居中越来越笃定,此人便是蔡京党羽,特地与他作对来的。
不过要他与陈文昭计较,他堂堂宰相也做不出此等事,所幸他与刘正夫同日官拜太宰,便把那开封府建图书馆的监督权交给了刘正夫。
今日官家设宴,宴请二府大臣,陈文昭也在其列,刘正夫上前一步拱手行礼,“臣有本奏,开封府那新建书坊所印之书,内含朝廷禁书!”
刘正夫手中拿着的,正是本叫《西园画谱》的书,里面是些图画,只在一页上引用了句诗词。
王黼大惊失色,“这不是苏轼的诗词吗?朝廷三令五申,禁止元佑党人的文章,怎么这里还有?难不成你陈文昭也是元祐同党!”
第64章刘正夫发难
潘邓的眼睛眯了起来,但凡对北宋末年有些了解的,都知道“元佑”二字的厉害,崇宁元年,宋徽宗下令刻元佑奸党碑,朝野上下彻底清洗,对元佑党人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打压,让朝野上下讳莫如深。
现在刘正夫借此由头行事,明显是要一举击垮老师,让其不得翻身。
王黼指出此书上有苏轼诗词之后,便没再多说,“元佑党人”这个大帽子往谁身上扣,都叫他有的受,此暂且不论,当初将元佑党人全部逐出朝廷,重罪加身的人可是蔡京,现在他的同党竟然扯到“元佑”上,且作壁上观看他们狗咬狗了!
赵佶眉心凝起,颇为不快。
蔡京也撇了一眼刘王二人,目光犀利,像是看两个将死之人。
不知四六的东西,连皇帝为什么禁元佑党都琢磨不清,十多年过去,现在皇帝不爱提及此事,他们却要自己往刀口上撞。
赵佶问道:“陈文昭,此事你可知晓?”
陈文昭便将刘正夫手中书册拿来一观,问徒弟:“此书是咱们书坊印的吗?”
潘邓查看一番,“是。”
陈文昭见上面果然写了苏轼诗词,便也无可辩驳,“臣知罪,此书是府内书坊刊印,上面确实印了苏轼诗词,臣督责不严,恳请圣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