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国忠与李林甫向来不和,此时见李林甫出风头,正要出言反驳,却见李隆基微微颔首,赞许道:“丞相老成谋国,此议甚善。”一听皇帝表态,杨国忠只得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。“吐蕃之地,华夏数千年征战,今日方才收入版图。但这并非终点,而是。”李隆基目光如炬,剖析道:“若不能妥善治理,必生祸乱,甚至比吐蕃在时更为严重。因此,设立吐蕃都护府实乃当务之急。”李林甫虽为千古奸臣,却确有雄才大略,见识不凡。他主张先治理吐蕃而非立即与大食决战,确实当得起皇帝的赞赏。李林甫将杨国忠的举动尽收眼底,心中冷笑,区区市井之徒,若非靠着裙带关系,岂能位列朝堂?就凭你那点本事,也想抢我的风头,简直是痴人说梦。“设立吐蕃都护府一事,朕准了。”李隆基郑重应允,随即转向太子李亨:“太子,你且说说,还有哪些要务需处理?”这是在考校太子。李亨不敢怠慢,恭敬答道:“启禀父皇,治国之道,首在得人。当务之急是选派贤能坐镇吐蕃都护府。”“国之兴在于得人,国之亡在于失人。太子此言深得治国要义,朕心甚慰。”李隆基对太子的回答大为赞赏。如此盛赞实属罕见,李亨内心激动不已,若非场合庄重,几乎要放声高歌,连忙谦逊道:“此皆父皇教诲之功。”李隆基轻轻挥手:“依你之见,何人可担此重任?”“儿臣以为哥舒翰与李乾皆可胜任。若论谋划之才,李乾更胜一筹。”太子略作沉吟后答道。李隆基微微颔首:“哥舒翰确为良将之才,若由他坐镇吐蕃,当无大碍。李乾更是智谋过人,朕对他最为放心。不过,与大食决战在即,李乾本就来自安西都护府,熟悉西域情势,此战不可或缺。因此,吐蕃都护一职就不必考虑他了。”在选择吐蕃都护时,不仅要考虑才干,还要兼顾与大食的战事。李乾熟悉西域,是决战大食的关键人物。既然李乾另有重任,人选自然非哥舒翰莫属。太子李亨立即会意:“父皇圣明。”“哥舒翰虽精通兵事,但吐蕃初定,事务繁杂,他一人恐难周全,需有人辅佐。太子以为何人合适?”李隆基继续问道。太子一时语塞,显然没料到这一问。思索片刻后答道:“儿臣以为李白可担此任。”“陛下,李白狂放不羁,不通政务,万万不可委以此任。”李林甫对李白颇为忌惮,岂容他得势,立即出言反对。高力士暗中瞥了李林甫一眼,对其表现颇为满意。毕竟李白被赐金放还,与高力士脱不了干系。太子与李林甫素有嫌隙,见其反对,反而更加坚持:“父皇,李白虽曾有狂放之举,但此番进京后已大为收敛,言行举止判若两人。观其随军出征的表现,可圈可点,立下大功。若命其辅佐哥舒翰,正得其人。”李林甫正要再行反驳,却听李隆基朗声笑道:“哈哈!当年朕赐金放还李白,就是要让他历练一番,磨去狂放之气。如今看来,他确实脱胎换骨,言行举止判若两人。更难得的是,他对政务常有独到见解。太子所言甚合朕意,就命哥舒翰主理吐蕃军务,李白负责政务。”李林甫闻言,简直想找块豆腐撞死。他怎么也想不明白,李白怎么就突然得势了?转念一想,这李家的人果然好上位啊!他却忘了,自己也是出自陇西李氏。李白与李隆基同为飞将军李广的后裔,按辈分算,李白甚至比李隆基还要高,据说与唐太宗同辈。李隆基虽欣赏其才华,却难以接受其狂放不羁的性格,这才赐金放还,让他去历练。如今看来,这番苦心没有白费,李白的变化让李隆基十分满意,让他处理吐蕃政务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当然,李隆基并不知道,这一切都是李乾暗中指点李白的结果。“陛下,李白虽有才干,却从未为官,若处置不当,后果不堪设想。吐蕃新定,容不得半点差池啊!”李林甫仍不死心。“此言倒也有理。”李隆基略一沉吟。若在其他地方,他或许不会顾虑这些,但吐蕃初定,确实容不得半点闪失。一旦出错,必生祸乱。“父皇,儿臣以为可命王维辅佐李白。”太子李亨连忙进言。“准!”李隆基重重点头,对这个提议十分满意:“王维在朝数十载,精通政务。有他辅佐,必无差错。况且平定吐蕃,王维出力不小,他的便榻为大军越过积石山立下大功,正好借此机会封赏。”事已至此,李林甫只能将不满藏在心底,暗自发誓日后定要给李白穿小鞋,找他的麻烦。“吐蕃都护府设立,哥舒翰主理军务,李白负责政务,如此安排甚好。”李隆基眉头一挑,又道:“但仅有人选还不够。吐蕃该如何治理,这才是当务之急。若不定下施政方略,李白也难以着手。诸位都说说看。”,!吐蕃的情况与唐朝截然不同,若不能制定出合适的施政纲领,李白根本无法治理。治理不当,吐蕃必生动乱,这确实是眼下最紧要的事。“陛下,臣以为可循突厥旧例,将吐蕃分封为若干属国,大唐只需驻军即可。”杨国忠生怕功劳被别人抢走,急忙献策。当年唐朝征服突厥后,并未设立郡县,而是采取分封制。将广袤的突厥故地分割成若干部分,使其无法合流,唐朝分而治之。这是唐朝惯用的策略,群臣纷纷附和,一致赞成。李林甫眉头一挑,立即反驳道:“陛下,臣以为吐蕃与突厥情形迥异,不可循旧例,当推行郡县之制。”“哦?”李隆基眼前一亮,兴致勃勃地问道:“丞相此言何解?”“陛下,突厥之所以屡生祸乱,正在于治理不力。”李林甫侃侃而谈,“大唐虽将突厥分封各部,使其不能合流,便于分而治之。然各部仍有军队、财货、人口,虽无大乱,小乱却不断。大唐之所以容忍,实因需要突厥各部为大唐守边,抵御北方边患。”这番分析可谓一针见血。唐朝对突厥采取分封而非郡县,正是要利用突厥抵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,避免直接出兵耗费过大。“吐蕃则不然。其一,吐蕃境内别无他族,无需其代为守边。”李林甫继续剖析,“其二,吐蕃山高水远,密林遍布,华夏数千年方得纳入版图。若行分封,必生祸乱。不如推行郡县,废除奴隶,收服民心,方能长治久安。”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,令在场众臣无不叹服。杨国忠绞尽脑汁想要反驳,却找不到合适理由。“陛下,丞相之言虽有理,但推行郡县耗费甚巨。”有大臣开始盘算开销,“不如行分封,朝廷不仅无需花费,还可收取贡赋。”确实,在吐蕃推行郡县制,驻军、设官等开支将十分庞大。相较之下,分封制显然更为节省。“陛下,此言极是,请明察。”杨国忠如获至宝,立即附和。“这个”李隆基一时难以决断。“陛下,杨钊此言差矣。”李林甫高声反驳,“吐蕃在时,大唐在河湟驻军十余万,耗费何其多?战事一起,调兵运粮,犒赏将士,花费更是不计其数。推行郡县虽费,比起吐蕃生乱却少得多,更能永绝边患。以陛下之明,何不废奴隶,行郡县?”这番精打细算,令人心服口服。推行郡县的花费,比起百年来防备吐蕃的军费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“即便如此,耗费仍然不小,哪比分封节省?”杨国忠仍不死心,这是他与李林甫争锋的最后机会。“丞相之言有理。但与大食一战在即,若能节省开支自是最好。”李隆基虽赞同李林甫,却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军费发愁。战争拼的就是财力,唐朝要与大食决战,必须备足军费。“父皇,何不先征询李乾等人的意见,再作决断?”太子李亨适时建议。“太子此言甚善!李乾他们身在吐蕃,对当地情形最为了解,征询他们的意见再定不迟。”李隆基欣然采纳。:()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