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风雪渐歇。
扶摇山上,晨曦初露,桃林披上一层薄金。苏璃推开木屋的门,手中提着那只彩色糖纸折成的莲花灯。她走到那棵老桃树前,将灯轻轻放在树根旁。
昨夜阿禾留下的蜡烛早已燃尽,只剩一滩凝固的蜡油。可周围的灯却依旧亮着,有的是村民新添的,有的是从远处特意带来的。它们形态各异,光芒微弱,却彼此呼应,宛如星群落地。
她抬头望去,天空澄澈如洗。
忽然,眼角余光捕捉到一道身影。
就在山腰转角处,那人停下脚步,回头望了一眼。
距离太远,看不清面容。但那一瞬间,苏璃的心跳慢了半拍。
她没有追上去。
只是静静伫立,任风吹动长发,拂过耳畔。
良久,她低声说道:“你来了,又走了。可你知道吗?我们都记得。”
话音落下的刹那,整片桃林的花瓣同时震颤,纷纷扬扬洒落如雨。阳光穿过花隙,照在她手中的断笛上,折射出七彩光晕。
这一刻,仿佛时间倒流。
她又看见十八岁那年,母亲坐在院中织布,嘴里哼着那首歌;
她又看见二十岁出任务时,队友为掩护她而牺牲前的最后一笑;
她又看见南极冰原上,林婉秋伸出手,接住从天而降的第一缕光。
原来所有的失去,都不是终结。
它们只是化作了另一种形式,继续活着。
---
数日后,一本名为《光之民》的纪实文学悄然出版。
作者署名:无。
书中没有宏大叙事,没有英雄史诗,只有三百个真实故事:
《便利店女孩的最后一班岗》
《盲童画出的星空》
《拾荒老人每天多走两公里》
《公交车司机藏在座位下的毛毯》
《汶川重建小学里的无声合唱团》
每一篇结尾,都附有一句简短的话:
>“我不是守灯者。我只是不想让别人在黑暗中独行。”
此书一经发行便引发轰动,短短一个月加印十七次,被翻译成五十六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。读者们开始自发组织“微光行动”,在社区设立共享厨房、建立匿名援助基金、为流浪动物修建庇护所。
有人说这是乌托邦式的幻想。
可事实证明,当千万人愿意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时,乌托邦就成了现实。
---
某夜,太平洋深处再度传来共鸣信号。
“深渊七号”潜艇紧急返航,带回一段全新的录音。经分析,这段旋律并非来自海底遗迹,而是由全球人类近期自发哼唱的声音汇聚而成,经过电离层反射与海洋洋流共振,最终形成一种近乎“活体记忆”的音频结构。
科学家将其命名为:“**薪火频率Ω**”。
更惊人的是,当这段音频被逆向解码后,竟然还原出一段文字信息,内容如下:
>“我不曾拯救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