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小说网

零点小说网>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433章 他日谁主东宫乃陛下家事非臣子所宜预闻也(第2页)

第433章 他日谁主东宫乃陛下家事非臣子所宜预闻也(第2页)

使者历尽艰险,终抵建业。孙峻初疑为诈,闭门不见。后经查访,得知关兴青近年在国内轻徭薄赋、劝课农桑,百姓安居乐业,军力日益强盛,始信其诚意。

两年后,孙峻遣使回访,两国再度结盟。约定:互不侵犯,互通商旅,遇魏军来犯则南北呼应。关兴青欣然应允,并赠吴国耕牛五百头、稻种万斛,助其恢复生产。

至此,南方再无后顾之忧。

章武二十三年夏,关兴青亲赴陇西巡视边防。途经狄道故战场,只见昔日尸骨已掩,荒草萋萋,唯有一座高冢巍然独立??正是姜维墓。碑上刻字遒劲:“汉故大将军姜公伯约之墓”,乃关兴青亲题。

他伫立良久,命人焚香洒酒,躬身三拜。身后诸将默然肃立,无人敢语。

忽有老兵上前,颤声道:“丞相,老奴曾是当年魏军炊事卒,亲眼见姜将军跃入洮水。他临终前高呼‘复兴之志’四字,声裂云霄……至今犹在耳边。”

关兴青闭目低语:“伯约啊伯约,你我立场不同,却同怀救世之心。若生逢其时,或可并肩执手,共理天下。”

当晚宿于狄道旧营,他彻夜未眠,提笔写下《悼姜维文》:

“呜呼伯约!智勇兼备,忠烈绝伦。惜乎所事非主,志不得伸。然汝宁死不屈,舍身取义,实为天下楷模。今我汉室渐兴,每思及汝当日桥头断后之壮举,未尝不潸然泪下。愿魂魄有知,共鉴太平。”

此文传开,四方传抄,连洛阳士人亦为之动容。

次年春,北方传来捷报:赵云率军深入阴山,大破轲比能部,斩首万余级,俘获牲畜三十万头。鲜卑各部震怖,纷纷遣使归附,愿世代为汉藩属。赵云威名远播塞外,胡人称之为“银甲神将”。

关兴青大喜,加封赵云为“镇北大将军”,赐节钺,许其便宜行事。又命在五原设立“护羌校尉府”,统辖漠南诸胡,推行汉法,教以农耕。

与此同时,蔡功在潼关主持修建“飞梁浮桥”,横跨黄河,便于大军调动。又于函谷关外筑新城,名为“兴汉堡”,屯兵五千,成为东进前沿据点。

一切准备就绪,只待东风。

章武二十五年三月,洛阳骤变。曹?暴疾而亡,幼子继位,司马懿再度摄政。朝中权争激烈,曹氏宗亲不满司马专权,密谋起事,事泄被诛。魏国人心惶惶,边将离心。

关兴青闻讯,召集诸将于未央宫议事。殿中烛火通明,地图铺展于地。

“诸君,”他缓缓起身,声音低沉却坚定,“二十有三年矣。自白帝托孤以来,吾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。今魏国内乱,吴国休养生息,天意昭昭,岂可坐失良机?”

蔡功挺身而出:“丞相明鉴,请下令东征!直取洛阳,完成先帝遗愿!”

赵云亦道:“老臣虽朽,尚能披甲上马,愿为先锋!”

关兴青环视众人,目光如炬:“此战非为夺城掠地,乃为终结乱世,还天下一个太平。故须步步为营,以仁义为旗,以民心为基。我军所至,不开民宅,不伤妇孺,不焚村庄,降者不杀,逆者必诛。”

他挥手指向地图:“命赵云出雁门,牵制幽州;蔡功自潼关渡河,攻河内;马承领骑兵一万,绕道太行,袭扰邺城。我亲率主力,直指洛阳!”

寅时定计,卯时发令。七日后,四十万大军再度集结,旌旗蔽日,鼓角连营。百姓扶老携幼送至城外,有人捧出土碗清水,泣道:“此水清冽,愿大军饮之,不忘为民而战初心。”

关兴青跪地接过,一饮而尽。

大军出发当日,朝阳初升,照耀汉帜猎猎飘扬。他立于高台之上,遥望东方,轻声说道:“先帝,臣来了。”

这一战,历时十月。汉军纪律严明,所过之处秋毫无犯,百姓开门迎降。司马懿困守洛阳,外援断绝,终在城破前夕服毒自尽。

章武二十六年正月朔日,关兴青率军进入洛阳。他步行入城,亲至太庙祭祀汉室列祖列宗,焚香告慰:“炎汉三兴,天下粗定,臣不负所托。”

此后三年,他主持迁都洛阳,重建宫室,恢复太学,重修《汉书》,册封功臣,安抚百姓。天下渐趋统一,唯有辽东公孙渊尚存观望。

章武二十九年,公孙渊遣使请降,愿纳土归附。关兴青准其所请,封其为“辽东侯”,保留一定自治权,但须年年朝贡。

至此,自黄巾之乱以来百年纷争,终告一段落。九州重归一统,虽未完全实现郡县直辖,然大势已定,民心所向。

关兴青却在此时上表辞官,愿归隐林泉。百官力谏,皇帝刘禅(刘备之孙)亲至府邸挽留,涕泣不止。他лишь微笑道:“吾志已酬,功成身退,乃天道自然。”

最终朝廷允其所请,赐号“文忠公”,岁禄万石,子孙世袭爵位。但他分文不受,仅求归葬青城山侧,与诸葛亮墓相邻。

临行那日,洛阳万人空巷,百姓跪送十里。有童谣传唱:“丞相去,山河寂;丞相归,春风起。”

他回首望着这座重生的帝都,轻声道:“太平不易,守之更难。愿后来者,勿忘今日之苦。”

马蹄声远,尘烟散尽。一代谋主,终于归隐青山,执卷伴松风,直至生命尽头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