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她不是生病。”男人继续说,“她是……自己走的。”
他的声音有些哽咽:“我……我都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我。”
小雨没有说话,只是轻轻地抱住了他。
那一刻,我站在柜台后,看着这一幕,忽然觉得,小雨真的长大了。
她不再只是那个需要被倾听的孩子,而是一个可以倾听别人故事的人。
男人在树屋里坐了很久,直到夜色降临,他才慢慢离开。临走前,他留下了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谢谢你,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。”
我轻轻将那张纸条放进“希望盒”里,心里忽然有些温暖。
那天晚上,小雨走后,黎芝走到我身边,眼里带着光:“顾姐姐,我觉得小雨真的变了。”
“是啊。”我点头,“她开始学会倾听别人了。”
黎芝笑了笑:“以前是我们在听她说话,现在是她在听别人说话。”
“是的。”我说,“倾听从来不是单向的,它是一种传递。”
黎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那我也可以吗?”
“当然。”我看着她,“你已经在做了。”
她笑了,眼睛弯成月牙。
几天后,我们在树屋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“告别分享会”。小雨主动提出要组织这场活动,她说:“我想让大家知道,告别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”
活动当天,来了不少人。有曾经的来访者,也有志愿者,甚至还有几个第一次来的人。他们围坐在树屋的中央,每个人轮流分享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。
有人说起自己的亲人,有人说起一段友情,也有人说起一段恋情。他们的眼泪在灯光下闪烁,但他们的声音里,却多了一丝释然。
小雨坐在最中间,认真地听每一个人说话。轮到她时,她站起来,轻声说:“我妈妈走了,但我没有恨她,也没有责怪她。因为她走之前,告诉我她爱我。这就够了。”
台下响起掌声,我看着她,眼里有些骄傲。
活动结束后,一个小女孩走过来,怯生生地问我:“姐姐,我也可以留下一张纸条吗?”
我点点头,递给她一张纸和一支笔。
她低头写了很久,最后递给我看。纸上写着:“谢谢你们,让我知道,有人愿意听我说话。”
我把那张纸条贴在留言墙上,旁边正好是小雨母亲写的那句话。
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这面墙,已经不只是一个留言的地方,它成了一个见证,见证着一个个故事如何被听见,一个个孤独如何被理解。
那天夜里,我坐在树屋的角落,看着窗外的星光,心里忽然觉得无比平静。
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。
而这,就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