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灵粹点点头,翻着文件夹。
:“把设计部的例会改成每周两次,一次过项目进度,一次做案例分享。”
“让大家多看看国内外‘新旧融合’的设计,别总盯着商业空间的流量,忘了‘人’的需求。”
她顿了顿,“还有,把之前搁置的‘巷里文创’项目捡起来,那个项目里有三栋老民居,正好可以做‘社区微更新’的试点,让新人跟着练手。”
接下来的几个月,韩灵粹几乎把办公室当成了家。
她和韩木一起改革设计部的流程。
建立“项目跟踪制”,每个设计案从初稿到落地,都有专人负责对接甲方和施工队。
开设“初心讲堂”,邀请建筑界的前辈来讲课,也让部门里的设计师分享自己的经验。
甚至在办公室的角落开辟了一个“灵感区”,摆上老砖、旧木梁。
“巷里文创”项目推进得很顺利。
设计部的新人小周第一次负责老民居的改造,在处理木窗修复时犯了难。
老窗的榫卯结构松了,想加固又怕破坏原貌。
韩灵粹笑了笑,缓缓开口。
“当年我们用Q355钢做暗梁,现在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。”
“在榫卯节点里嵌入细钢片,既不影响外观,又能加固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初心设计的设计部渐渐在业内打响了名气。
“老城根”项目落地后,因为“民国邮局+现代商业”的独特设计,成了网红打卡地。
“巷里文创”项目被评为“年度最佳社区设计案”,不少城市的文旅部门都来联系,想做类似的项目。
韩木看着部门的业绩报表,笑着对韩灵粹说:“韩老师,咱们设计部现在是‘香饽饽’了。”
只是有一点,让韩木有点头疼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