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魏皇宫
由于喜报频来,最近皇上的心情一直不错。这日在太和殿议政时,蕲州八百里加急刚好到了。
当得知滇国被攻下后,满朝文武都激动不已,这可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。
当年蕲州被滇兵杀得尸横遍野,甚至一度差点攻破府城,举国震惊。当时多少村落被屠村,镇子在大魏的地图上消失,死亡的大魏百姓不计其数,今日终于报仇雪恨,实在畅快!
皇上高兴之下宣布,“岳将军立下如此不世之功,朕心甚慰,今朕诏命:晋岳展为骠骑大将军,赐丹书铁券,食邑三千户!”
“陛下,”他话音刚落谭太师就出列,“岳将军几个月前刚升二品将军,如今又升为一品膘骑大将军,会否升迁速度太快?不如~”
“太师大人以为此赏太厚?先帝在时,亦曾以万户侯封常将军,今岳将军之功,可比常将军否?”
常将军当年只是将鞑虏赶出大魏,而岳展所为是前无古人的开疆扩土,皇上直接将先帝搬出来,拿先帝的做法怼的谭太师哑口无言。
其余大臣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四朝太师都被怼了,再说现在在大魏谁不知道岳家乃是皇上的养家,皇上都亲亲热热的喊岳展二哥,人家兄弟情深,他们横插一杠,徒惹圣上不喜,岂不是吃饱了撑的。有那有心要反对的就有些踌躇了。
可他们四顾相看的样子,早已落入皇上眼中。知晓他们许多人心中艳羡有之,但妒忌更多。皇上扫视众臣,别看他年纪不大,上位者的气势已经压的下面的朝臣再不敢轻视这位新皇,只听他继续道,“列位臣工,你们也觉得岳将军升职过快吗?你们觉得朕徇私了?若是你们也能立下这不世之功,朕也依例为你们加官进爵。”
这句话一出口不啻于打了众位朝臣的脸,嫌别人升官太快,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。
一时间大殿里静得落针可闻~再无人敢出来反对。
于是岳展凭战功一跃成为当朝一品骠骑大将军。只等着南征大军班师回朝,领旨谢恩。
可岳展带领大军刚回都城,还未领旨谢恩,就在这当口,西北边境又出事了。原来是羌族来犯,西北边境防控吃力,向朝廷请求支援。
这还是当年崔弋叛乱抽调二十万士兵围攻都城留下的隐患。虽然后来朝廷又陆续征兵十万填补,可终究是少了十万将士。边境防护与以前不能同日而语了。
这次羌族瞅准了大魏正在与滇国厮杀,此时攻击大魏西北,大魏要增援西北也是有心无力。
而此时正值秋末,大魏粮食产出之时,赢下战争就可将大魏今年的收成全部据为己有。他们游牧民族每年入冬最缺的就是粮草,打这一回猎,今年可以过个丰年了。种种因素让羌族决定大举进犯魏国西北边境。
一时之间去哪里抽调这么多人手派去西北,这个难题又摆在了新皇的案头。倒是二哥领兵回来受赏,他手下的兵最是善战。可连续征战几年,再让他带兵出战西北,他自己也说不出口。
而且这几年爹娘虽然嘴上不说,可有时候看他们总是打听南边的战事就知道他们想念二哥的紧,如何再让爹娘担惊受怕?
他还是再想别的办法吧,可第二天议政时,大半大臣上书建议,岳将军刚好带兵回京正可以去西北讨伐羌族。
封赏的时候一个个都不愿意他二哥受赏,战事紧急了,朝臣们都一致让他二哥领兵前去救援,怎么,他二哥是欠了大魏朝的吗?
第332章 尾声二他气笑道,“诸位爱卿……
他气笑道,“诸位爱卿也莫要妄自菲薄,岳将军都可以于国家危难之际,墨笔换吴钩。依朕看,列为举荐岳将军支援西北边境的文臣亦可以学一下岳将军投笔从戎,护我大魏山河。”
现在想起来他二哥了,他们怕是忘了当初对别人的功绩心里指手画脚,不如去沙场上跟人比划比划。吃一吃西北的黄沙,才能知道武将的不易,战功的可贵。有功于社稷之人,必以国士待之。
一听皇上这话里的意思是要派他们去西北前线。那里可是脑袋别裤腰带上的地方,谁愿意离开繁华的都城去往黄沙漫天的西北。
站出来的文臣此刻悔的肠子都青了,他们也是皆听从太师大人的吩咐行事,此时心里呜呼哀哉道:太师大人误了我等!
站在最前面的李维解释道,“陛下,我等~我等于兵法策略上才疏学浅,亦并不会拳脚功夫,岂能与岳将军可比,去了只会延误战势。”
“是啊,陛下,我等自愧弗如!”
“我等自愧弗如!”
……
聪明如岳展,他焉能听不出皇上与这些文臣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。他亦知晓皇上说的也是气话。
领兵打仗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,外人只看他没有参加武举,就以文臣之身轻松驾驭千军万马,挥师南下收复山河,为大魏开疆扩土。只有他自己知道,若不是当年在系统里被系统疯□□练十几年,他怎会有如今的能力。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既然他有护佑苍生的能力,他自然义不容辞,不枉上天让他重活一回。
其实学武十几年,开始他并没有什么大抱负,只是为了保全自身和家人性命,后来是为了家族荣光而努力,到如今经历战火洗礼,见过太多悲欢离合,知道百姓对于盛世安稳的渴望,他想擎起一片天,捍山河无恙,护黎民安康。
于是他出列沉声道,“陛下,蒙诸位同僚举荐,臣自请前去西北支援张将军,共同抵御羌族的军队入侵。”